銳足沙蚕

Nereis(Neanthes) oxypoda   Marenzeller
   

  7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黄海最大的标本长260毫米,寬5毫米(体最宽部分,包括疣足在內)。头部为梨状,前緣具一对小触手。触角两对,其基节甚大。眼2对。第1节(围口节)的长度約为其他体节的一倍半。触鬚4对,最长的一对向后可伸达第IV体节上面。最前面的两对疣足較小;本种主要的特征是疣足背叶上舌的形状在身体不同部位变化很大;体中部疣足背叶的上舌具有一个大的凹沟,沟內有一个很粗的背鬚。腹叶具一个长的带有刚毛的前后唇,其长短与背叶相等;下舌比具刚毛的前后唇短。腹鬚小,位于疣足基部。体后部的上舌变的特別长。背刚毛較长,为細毛状;腹刚毛为鐮刀形,基节为等齿型。
吻上各区均具小齿:I-1或2个,II-3行排成长圓形,III——6—8个,IV——17-20个排成弓形,V——1个,VI——一些小齿排成一堆,VII、VIII——数行小齿不規則的排成一横带。
生活时体为肉紅色,酒精标本为肝褐色,背叶的上舌为白色。

鉴别特征

本种主要的特征是疣足背叶上舌的形状,在身体不同部位变化很大;体中部疣足背叶的上舌具一个大的凹沟,沟內有一个很短的背鬚。背刚毛无端节,为鑣刀形的等齿型刚毛。吻上各区均具有几丁貭的小齿:I区一或两个,Ⅱ区——3行排成长圓形,III区——6-8个,IV区——17-20个排成弓形,V区——1个,VI区——一些小齿排成一堆,VII、VIII两区由数行小齿不規則地排成一横带。

生境信息

銳足沙蚕自潮間带中区至潮下带都有分布,底貭为泥或泥砂,有时在岩岸的石下也可采到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金星輪在黃渤海的潮下带拖到很多。銳足沙蚕是广盐性种,在半盐水的河口附近也有分布。1951年10月3日在渤海(昌黎团林)采到具卵的性成熟标本。

国外分布

本种是中国及日本沿岸的地方种,目前在其他地区尚未見到有任何报告。

经济意义

銳足沙蚕个体甚大,在潮間带分布的又很普遍,因此为一种很好的釣餌。

标本信息

模式标本产地 日本。
标本采集地 渤海:潮下带,水深11-23米,底貭軟泥;昌黎潮間带(团林),天津塘沽,南浪坝潮間带,牡蠣区。黃海:潮下带,水深28米,底貭軟泥,石島潮间带,青島潮間带(栈桥,滄口,沙子口)。南海:廈門。